面对年轻化的主流消费人群,如何提供受消费者喜欢的产品和服务,但同时又不失掉百年老店的传统,对于所有“老字号”来说,都是一道难解的题
《投资时报》研究员 罗艺
“五一”小长假期间,北京多家餐饮企业迎来用餐高峰。北京前门大街的老字号全聚德前门店,也成为外地游客到京品尝美食的目标店之一。
作为A股首家上市餐饮企业,全聚德(002186.SZ)与大多数“老字号”一样,仍在努力面向新时代和新客群。但从业绩方面来看,成果还需观察。
全聚德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期内实现营收3.20亿元,同比增长49.39%;净利润实现917.40万元,同比扭亏,去年同期经调整后净利润亏损4728.10万元。
与此前发布2022年报后出现“连亏三年”的情况相比,全聚德开年后的第一个季度业绩有所改善。但若与疫情之前的2019年同期比较,则这一业绩仍存在差距。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01亿元,净利润为1064.15万元。
事实上,该公司业绩走低自2018年就已开始,当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都出现较大幅度下降,2019年两项指标继续下降,但均维持净利润为正。疫情三年,公司持续亏损。2022年,全聚德实现营收7.19亿元,净利润亏损2.78亿元。
以线下餐饮为主营业务的全聚德,业绩与线下门店的表现息息相关。在2018年门店数达到近年最高,营收、净利却双降之后,公司开始逐年缩减门店数。财报显示,该公司门店数从2018年的121家降至2022年末的102家。
为应对线下餐饮的下滑,全聚德加入近年热门的食品加工和预制菜赛道,推出“全聚德”“川老大”“丰泽园”三大品牌共30个品类的预制菜肴和预包装熟食。在疫情期间,商品销售收入对线下餐饮的剧烈下滑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除预制菜外,全聚德近年还进行了不少新的尝试,比如外卖业务、推出白酒产品等。面对年轻化的主流消费人群,如何提供受他们喜欢的产品和服务,但同时又不失掉百年老店的传统,对于所有“老字号”来说,都是一道难解的题。
营收起伏
在2023年一季度报发布之前不久,全聚德发布的2022年报再次将这家“百年老字号”推上热搜,理由为“连亏三年”。
年报显示,2022年,全聚德实现营收7.19亿元,同比下降24.16%;净利润为-2.78亿元,同比下降76.86%;基本每股收益约为-0.9元。
全聚德2022年的营收为疫情三年最低,净利润亏损则达到三年最高,2020和2021年分别亏损2.62亿元和1.57亿元。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全聚德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为A股首家上市餐饮“老字号”。上市当年,公司营收达9.17亿元,此后则一直持续上升趋势,到2012年达到19.44亿元高峰。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全聚德营收规模已低于上市初年。
历年年报显示,餐饮业务均为全聚德的主要营收来源,而业绩的起伏、滑落,也与门店餐饮的表现息息相关。数据显示,在2018年门店数达到近年最高,营收、净利却双降之后,公司开始逐年缩减门店数。财报显示,全聚德门店数已从2018年的121家降至2022年末的102家。
而2022年报显示,该公司餐饮业营收实现5.25亿元,同比下滑约25%,占全年营收比为72.99%。全聚德在财报中表示,2022年,公司多家门店受宏观因素影响闭店或关闭堂食,对经营产生严重影响。全年利润出现较大幅度亏损。
根据年报,全聚德2022年共有38家门店因宏观因素影响闭店或关闭堂食,合计关闭天数为2575天,平均闭店天数86天。关闭堂食69店次,完全闭店42店次,6家门店闭店超过100天,3家门店闭店超过90天。
但回到疫情之前,全聚德的门店受欢迎度已开始下降。《投资时报》研究员发现,2017年—2019年,公司餐饮业务全年接待宾客人次分别为804.07万人次、770.47万人次、658.92万人次,持持续下滑趋势。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公司餐饮业务的全年接待宾客数量已达747.41万人次,多于2019年同数据。
市场认为,不亲民的价格、加收10%的服务费但却并不占明显优势的服务,是全聚德线下餐饮下降的原因之一。此外,随着年轻的Z世代成为消费主流人群,他们对于“老字号”的产品、服务的认可度的判断,则是更为长久的影响因素。
预制菜赛道是解药?
为应对线下门店的颓势,全聚德近年开始在预制菜上发力。信息显示,2019年,全聚德现任总经理周延龙从东来顺空降至全聚德后,公司更加注重在新消费和新零售上的创新。
事实上,全聚德开始商品销售业务并不晚。自2007年上市以来,全聚德一直都有商品销售这一业务,作为餐饮业务的补充。全聚德的商品销售最初主要围绕“烤鸭”,包括真空包装烤鸭、荷叶饼、甜面酱等烤鸭辅料,以及月饼、元宵等传统食物。
起初商品销售数据不错,但与近年其他“老字号”在商品销售上的表现来看,进展却显得缓慢。从历年年报可以看出,2012年,公司商品销售营收已达总营收比的24%左右。因当年公司营收额达到历年最高,商品销售营收也超4亿。但之后商品销售并未有太大进展,从营收规模来看,该公司商品销售还呈下滑趋势。2013年至2019年,公司商品销售营收占总营收比一直维持在2012年相当的水平。
年报显示,近年全聚德在商品销售上投入更多。首先体现在研发费用上,2021年,全聚德研发费用达291.63万元,同比增长91.47%;2022年,研发费用同比再增17.66%至343.12万元。
具体来看,2021年10月,全聚德完成仿膳食品公司食品许可增项项目,推出全聚德、川老大、丰泽园3大品牌30个品类的预制菜和熟食品产品。2022年又完成三元金星熟食车间改造,形成年产65万只手工片制烤鸭的产能。
但从结果来看,目前仍不太理想。年报显示,全聚德2021年和2022年商品销售额分别为2.28亿元和1.76亿元,分别同比下滑4.26%和22%。
近期公司管理层对外透露,全聚德布局预制菜,调性不会改,仍要发挥老字号的优势。具体来看,将优化SKU做“瘦身”,同时要聚焦爆品和优势产品,尤其是对核心产品“全聚德手工片制烤鸭”,做出了较大的改进。
全聚德2022年营业收入分行业计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百年老字号”的自救
除加码预制菜外,全聚德在近年还开展了一系列尝试,如2022年底,公司推出了全聚德定制白酒产品,引起二级市场股价异动,在10个交易日内获6个涨停板,并因此收到了深交所下发的关注函。
在年报中,公司并未提及白酒业务。公司管理层在今年2月曾对外表示,做白酒业务并非炒作,而是全聚德现有业务的自然延伸。他认为,中国人的餐饮,有餐必有饮,这个“饮”按传统理解,不是如今餐馆里的各种饮料,而是酒。全聚德提供的商务宴、家宴等产品线中理应包括酒水。
同时,全聚德在去年做了不少改变,包括一些新的消费场景的尝试、装修风格的改变,菜品的引入,但这些都只是微观层面。对于一个老字号来说,本身需要一种基因型的改变,才能去不断地迎合潮流。
商务部数据显示,被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数量从新中国城里初期的1万多家,降至2011年的1128家。这些企业的平均年龄超过160岁,是实实在在的“老品牌”。但这些企业中,只有10%的企业盈利,20%的老字号亏损,70%的企业在维持现状。
而2020年5月11日,从新三板退市的狗不理包子也给餐饮老字号们敲响了警钟。作为重资产行业,餐饮老字号们主要依靠拓店来实现规模增长。但如今消费主力逐渐变为新世代,新门店的拓展如何吸引他们的眼光才是难题。
阿里研究院牵头撰写的《2022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创新报告》也显示,90后和00后正在成为这些产品的消费主力。但老字号企业普遍存在产品结构老化单一、体制转变缓慢、经营观念和手段落后、品牌建设迟滞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它们对新世代的吸引力有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