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是继银行和信托之后,金融市场的第三大势力。
截至去年末,中国保险资产规模突破10万亿元,投资性资产余额超过9万亿元。不过,对于庞大而神秘的保险资管行业,普通投资者了解甚少。
1月中旬,《投资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下称保险资管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在其阐释中,10万亿保险资金的投资框架逐渐清晰。
《投资时报》:保险资管业协会自2014年9月4日成立以来,发展状况如何?
曹德云:成立以来,协会一方面专注于内部建设,一方面致力于如何为广大会员提供更好的服务。虽然成立只有几个月时间,保险业大部分机构都成为我们的会员,已经拿到会员资格的有128家,还有十几家是业外机构会员,基本涵盖了整个大资管领域的各类机构,包括证券、基金、银行、信托等行业,协会多元化、开放性、包容性的格局初现轮廓。今年还会重点发展业外机构会员,把他们吸纳进来,是促进行业交流、实现合作共赢的一种需要。
搭建协会平台,一方面是为监管服务,替监管部门防范或者过滤更多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是为市场服务,通过推动市场创新,使行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协会通过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政府监管和市场主体的有机连接,形成合力,进而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这也是任何一个金融自律性组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投资时报》:整个保险行业的资产规模有多大,投资性资产的占比是多少?
曹德云:从去年11月底的数据看,保险总资产是9.8万亿元,全年超过10万亿元是没有悬念的;整个投资性资产余额是8.9万亿元,全年超过9万亿元也是没有悬念的。投资性资产大致占到保险总资产的90%多,说明保险业资金的利用效率越来越高。2015年,整个保险市场还会有一个健康快速的增长。
保监会项俊波主席在保险资管业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到2020年,保险业年度保费将会达到5万亿元,也就是说保险可利用资金从2014年到2020年累计的规模会超过20万亿元,保险总资产很可能会超过30万亿元。这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飞跃。
目前还有一个十分可喜的趋势,就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并不都是保险资产,管理的非保险资产比例在不断上升。在所有保险资管产品中,业外投资者购买产品的比例越来越高,说明整个社会公众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对保险资产管理能力广泛认同。
可以看出,在大资管背景下,各个资管行业已经进入跨行业、跨市场经营的阶段。随着保险资金的实力不断增强,累积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保险行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研究体系作为支撑。
《投资时报》:在你看来,保险资管行业的研究实力如何?
曹德云:从过去看,保险资管行业自身的研究实力不是很强,至少跟其他行业比还有一定差距。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升,比如各大保险资管机构纷纷成立自己的研究部门或者研究中心。但由于保险资金的投资领域很广泛—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传统市场到另类市场,从国内市场到国外市场,从私募领域到公募领域,任何一个市场都跟保险投资有直接和间接的联系,与保险资管合作的交易对手很多,因此我们自己的研究能力还不足以达到全覆盖,充分满足投资需要,其他行业的研究成果也是保险行业资产配置的重要参考。
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我们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也利用了券商、基金行业提供的市场分析报告。每年这些机构年度的峰会,保险资管机构都是重要的参与者。
当然我们自己的研究能力也在增强,但我认为,既利用自己的研究力量,又充分借助外部的研究力量,“两条腿走路”,是性价比最高、最有效的方法。
在另类投资方面,我们走在其他行业的前列,研究实力比其他行业要强一些。基础设施投资、实体经济投资,包括境外投资,我们从2004年、2005年就涉足了,比其他行业参与得早。但在传统市场的研究上,我们还是需要借助于其他行业的研究力量。
《投资时报》:保险资管业与其他行业研究机构是什么样的关系?
曹德云:业外的这些研究机构,或者说兄弟行业,都跟我们有密切的合作关系。研究上的合作实际上是业务合作的一种延伸,比如,30多家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都是保险资产的受托管理人。另外就是股权上的交叉,很多保险公司也参股、控股银行、基金、信托,包括财富管理公司等。业务上的合作、股权上的交叉,同时带来研究领域方面的合作,而且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可以说,兄弟行业的研究实力为提高保险行业的投资收益、改善资产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对此也十分感谢。
所以保险资管业协会成立以后,各类金融机构都很关注,纷纷提出入会要求。现在提出申请的业外机构有几十家之多。总体来说,在大资管环境下,各个资管行业之间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大家通过各种关系的加强做到互利双赢,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投资时报》:保险资金在金融市场的投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曹德云:我们在传统领域的投资主要是股票、债券、基金,以及存款。在10万亿总资产中,存款会占到27%左右,超过2万多亿,包括类似CD(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协议存款和一般性存款;债券占到40%以上,包括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超过3.5万亿;股票、基金加起来应该在11%左右,也就是近1万亿。其他的就属于另类投资了。
对商业银行而言,我们是重要的中长期资金来源。在保险机构的存款中,有70%左右属于协议存款,也就是三年期以上的大额存款。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较为短期化,一年期以下的资金占了很大一部分,缺的就是中长期的资金。而保险资金恰恰都是三年以上、五年以上,甚至十几年的长期资金。银行是短钱长用,而我们是长钱短用,因为在国内找不到适合中长期的匹配工具。
整个另类投资占比在18%左右。仅基础设施和不动产领域投资,注册过的所有产品就有8000亿左右,这当中包括交通、能源、市政、环保、保障房、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等,为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未来看,为落实国家战略和新“国十条”,保险资金还将以适当方式参与PPP、“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领域,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保险资金还有一个特点,是追求绝对收益率,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要能够涵盖负债成本,不像其他行业追求相对收益,收益率越高越好。保险资金更重视风险控制和安全运作,从这一点来说,保险资金的特性与其他资金相比不太一样。
目前,保险总资产在整个金融总资产中的占比将近5%,2020年可能会增长到8%~10%之间,毕竟其他行业也发展得很快。虽然我们和银行资产规模没法比,但跟信托、基金、证券等行业比,我们在金融市场的交易量还是比较可观的。
《投资时报》:险资的可投资额度还是非常大的,今年有没有可能在政策上做出调整,给他们更大的投资范围和权限?
曹德云:现在政策对保险公司而言构不成任何的障碍,能开放的投资领域基本上都开了。有人开玩笑说,险资不能投的就剩两样了,一个是石油,一个是黄金。随着金融业务创新的加快,新产品、新工具层出不穷,监管部门和市场主体都十分关注,及时开展分析研究,协会也在研究,条件成熟时就会开放。至于投资比例上也不成问题,过去100多个监管比例,现在缩到5个监管比例,剩下的都属于监测比例和公司的内控比例。
5个监管比例中,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的上限是30%,而股票加基金的实际投资比例也就是接近11%;境外投资比例上限是15%,但现在只有百分之一点多。
目前的政策,在保险投资领域是有史以来最宽松的,投资比例也是最宽松的,险资配置空间很大。最近,保监会对创投基金、优先股的政策都放开了,保险资金还可以设立私募股权基金。
从配置结构讲,险资还是以固定收益投资为主,国际通行的结构也是“二八开”,80%是固定收益类,20%是权益类。我国现在基本也是这样一个比例。
政策是越来越市场化,越来越开放,保险公司的配置空间和权限越来越大,风险也随之增高,对保险机构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监管部门会在监管方式和手段改进、风险监测力度上越来越强化。
《投资时报》:最近半年以来,保险公司海外投资的举动非常多,包括买楼、收购保险公司等,但以前类似的投资不乏失败案例。对于险资纷纷“出海”,你怎么看?
曹德云:记得去年保监会陈文辉副主席在资管协会举办的境外投资培训班上指出,保险机构境外投资不能一哄而上,既要投的出去,又要收的回来。这是监管部门对境外投资的重要提示,表现出审慎稳健的态度。
保险资金从2004年开始有境外投资,到目前为止,大致在一百几十亿美元的水平。2013年起至今,有几例到国外投资不动产的,现在大概有五六单了,引起市场关注,但是总量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现在有38家保险公司有境外投资资格,但是真正有行动的就是那么几家。大家投得比较多的还是香港H股、债券等传统资产。日本企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收购美国洛克菲勒中心等案例的教训大家都记得,因此保险公司境外投资还是比较审慎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