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生物此次下调业绩预期的时机颇令市场意外,12个交易日前,该公司才刚刚分拆旗下子公司药明合联在港上市
《投资时报》研究员 董琳
一个小时,市值蒸发440亿港元。
12月4日,CXO(医药外包)龙头企业——药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药明生物,2269.HK)在官网发布业务更新简报,调降2023年业绩预测。在报告中,该公司还提及,受生物技术融资影响,未来两年内预期行业将呈个位数增长。
该消息一出,药明生物当日开盘价即出现大跌,盘中跌幅一度达到24.5%,至32.8港元/股(前复权,下同)。当日上午10点49分,药明生物宣布公司股票停牌。暂停交易前,该股收报于33.15港元/股,跌幅为23.79%,市值为1411亿港元。
同日,整个CXO板块集体遭遇重挫。截至当日收盘,康龙化成(300759.SZ、3759.HK)港股跌超15%,A股跌幅近10%;凯莱英(002821.SZ、6821.HK)港股跌近11%,A股跌幅达10%;泰格医药(300347.SZ、3347.HK)港股跌近10%,A股跌超6%;药明康德(603259.SH、2359.HK)港股跌幅为8.8%,A股跌近7%。
关注到此情况的药明生物于12月6日一早宣布拟回购最多4.248亿股股份,这一举动暂时止住了公司股价下跌势头。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近年来,药明生物营收虽然保持增长,但营收增速已出现大幅放缓,毛利率水平也呈现持续下滑态势。此外,该公司此次下调业绩预期的时机也颇令市场意外。12个交易日前,该公司才刚刚分拆旗下子公司药明合联(2268.HK)在港上市。
针对此次信息披露是否及时,后续如何提振市场信心及公司如何应对业绩增速放缓等问题,《投资时报》研究员电邮沟通提纲至药明生物相关部门,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数据来源:Wind
药明生物成立于2014年,作为生物制剂服务供货商,该公司主要从事生物制品的发现、研发、制造和销售业务。通过开放式、一体化生物制药能力和技术赋能平台,该公司可提供全方位的端到端服务,帮助合作伙伴发现、开发及生产生物药,实现从概念到商业化生产的全过程。
过去几年,在国内创新药产业发展背景下,药明生物实现了业绩的高速增长。Wind数据显示,2017年—2022年,该公司营收分别为16.21亿元、25.37亿元、39.84亿元、56.17亿元、102.9亿元、152.8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53亿元、6.31亿元、10.14亿元、16.89亿元、33.88亿元、44.20亿元。
但这种业绩的高速增长在2023年或将无法延续。12月4日,药明生物在官网发布了《业务更新》简报,相关内容显示,药物开发(D端)和生产(M端)两个板块收入下滑严重,预计影响公司全年的收入和利润。其中,药物开发营收预计下降18%—20%,生产端营收预计下降15%—18%。
药明生物认为,在药物开发端,公司达不到在下行周期中完成新增120个项目的2023年目标,同时受生物技术融资放缓影响,公司新增项目比去年减少40个,意味着约3亿美元收入的减少。在生产端,受下半年监管机构批准滞后影响,3个来自大药企的重磅药物生产延期,影响约1亿美元收入。此外,公司2022年新冠项目收入上涨逾35%,今年非新冠项目填补了大部分空缺,因此今年生产收入基本持平。
机构下调评级
作为国内CXO板块千亿级龙头,药明生物突然下调全年业绩展望,资本市场对此反应激烈。12月4日开盘仅一小时,该公司股价即大跌近24%,市值缩水440亿港元。
为安抚市场情绪,12月4日深夜,药明生物发布公告称,集团的业务营运及财务状况维持强劲势头,且其业务营运及财务状况并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动。
该公司称,尽管生物技术融资放缓导致生物技术行业呈个位数年增长率,且新冠相关项目的收入下降及几个重磅药的生产延期,导致2023年目标收入增长低于预期,但公司仍对未来前景保持乐观。公司预计2023年整体收入约实现10%的增长,并将继续投资提升能力及产能,以在2024年及2025年保持强劲的毛利率及增长率。展望未来,公司相信2023年的毛利率及增长率指标将最具挑战,预期2024年下半年将逐步回暖。
对于药明生物的解释,二级市场并未给出正面回馈。12月5日,该公司复牌后盘中跌逾11%,收报于30.35港元/股。不过12月6日,公司股价以1.15%的日涨幅报收于30.7港元/股,此情况或是受到公司拟回购股份消息的影响。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药明生物于2017年在港交所上市,并于2021年7月触及历史最高价格148港元/股。此后,公司股价进入下行区间。2023年以来,该公司股价一路走低,截至12月5日,累计跌幅已超60%。
11月4日—5日,多家机构下调了药明生物的评级和目标价。其中,交银国际将药明生物评级调低至“中性”,下调该公司目标价至34港元,较此前最高目标价下降42.37%。高盛也将药明生物2023至2025年各年销售预测分别下调14.3%、24.2%及25.8%,各年经调整纯利预测分别下调25.5%、31.5%及31.4%,对药明生物的目标价则由73.3港元下调至63港元,评级为“买入”。
药明生物《业务更新》相关内容
数据来源:公司官网
CXO行业集体进入“寒冬”?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高盛在研报中表示,鉴于宏观环境充满挑战以及药明生物的同业公司此前已下调预测,市场已普遍认为药明生物将修改业绩指引,但对于公司业绩下调的幅度及发布的时机,业内仍觉得有些意外。
一方面,药明生物全年设定了新增120个项目的目标,但截至上半年末,仅完成46个新订单,大幅低于预期。同时,在今年三季报中,药明康德就已下调全年业绩展望,从预期的同比增长5%—7%,调整至同比增长2%—3%。而药明生物却选择在旗下子公司药明合联(02268.HK)上市后才宣布调降业绩预测。对此,业内有分析认为,该公司业绩预期的调整应至少在第三季度末就进行,但公司选择延迟至药明合联上市后,可能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的情况。
另一方面,据Wind数据显示,2022年药明生物的营收增长率为48.55%,这一增速与该公司此前几年的业绩增速相比,已属较低水平。今年年初,药明生物在假设行业增长15%的基础上设立了2023年公司营收增长30%的目标,但此次预测全年营收增速降至10%左右,下调的幅度也超出市场预期。
事实上,受新冠项目订单需求下降、海外竞争者低价抢单等因素影响,药明生物近年业绩虽然保持增长,但营收增速已从2021年上半年的126.29%大幅下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17.57%,毛利率也从2021年上半年的50.06%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41.51%。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仅获得了25个新项目订单,远低于往年同期水平,且国内项目占比不足20%。
让市场更为担忧的是,业绩将出现下滑的不止药明生物一家。随着生物技术融资进入低谷,CXO企业或将集体走向行业“寒冬”。药明生物在《业务更新》中也表示,未来两年内,行业增速预计呈个位数增长。
都说2023年是医药行业转型之年,在失去高增长后,国内CXO企业将如何扛过“寒冬”?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