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 · 专注 · 垂直
内容 · 数据 · 平台

加快发展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提案详解

长按扫码
查看详情

投资时报首页 > 公司 > 正文

加快发展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提案详解

公司李浥尘 2023-03-06 14:56:06 45288 分享: 字体大小:Aa-Aa+

针对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的行业共性问题,郑月明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终端分类体系和回收处理基础设施,提高资源化循环利用水平,进一步完善产品标准体系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

《投资时报》记者  李浥尘

2023年是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第六次参加全国两会,过去五年,他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围绕产业发展提出了十余份建议。《投资时报》记者了解到,今年,郑月明围绕可降解材料和电子特气等两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两份建议。

记者注意到,我国光伏产业占据全球主导地位,但其中关键材料之一——EVA光伏胶膜料,却一直是依赖进口的“卡脖子”环节。联泓新科是国内率先开发出EVA光伏胶膜料的企业,率先实现进口替代,打破了国外垄断。

发展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的四项建议

塑料“白色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塑料污染治理既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又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社会共识。生物可降解塑料能够在特定环境下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兼顾环保性和使用需求,是治理塑料污染的理想替代产品。

自2020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部委多次印发文件,旨在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开展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行动,加大可降解塑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近年来,全球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中国可降解塑料行业研究报告(2022)》显示,2021年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约170万吨,预计到2025年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将增长至400万吨。尽管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起步较晚,但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双重因素驱动下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生产国,占世界产能的60%左右,其中购物袋、食品包装、餐具、农膜等一次性塑料制品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过70%。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委会预测,到2025年国内生物降解塑料的总产能将超过650万吨。

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行业共性的问题郑月明在《关于推动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指出,目前行业存在市场使用积极性不高、回收处理政策和设施不完善、循环利用水平不高、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四类问题。

为此,郑月明提出了四项针对性强的建议

首先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应用。结合垃圾分类加强科普宣传,强化“限塑令”政策实施和监管力度,引导居民更多使用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优先在政府部门、酒店、场馆、车站、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标志制品。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细化分类、科学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如在农业生产领域,通过专项补贴等方式推广使用可在土壤环境中全生物降解的农用地膜,避免回收难题;在餐饮外卖、厨余垃圾收集等领域,推广使用可与厨余垃圾共混堆肥的一次性餐具、垃圾袋等,降低分拣成本。

其次是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终端分类体系和回收处理基础设施。在垃圾分类中增设生物可降解塑料类别,设立独立垃圾桶,完善标识和收运体系,在快递站等重点区域增加回收设施。合理设置工业堆肥厂,建议优先考虑将废弃的垃圾填埋场改造成工业堆肥厂,将无法循环利用的可降解制品进行工业堆肥处理。

第三是提高生物可降解塑料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水平。通过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生物可降解塑料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制定政策支持和推动环卫部门、电商平台、物流企业、生产和回收处理企业,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生产、使用、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产业链。

第四是进一步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产品标准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可降解标识管理,加大对“伪降解”产品的惩治力度,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加大力度支持电子特气产业发展

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电子特气是集成电路、光电子、微电子,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发光器件和半导体材料制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基础性材料,是仅次于硅片的第二大晶圆制造材料,几乎渗透到集成电路生产的每个环节,对集成电路的性能、集成度和成品率都有较大影响,被称为半导体制造的“血液”和“粮食”。

近年来,我国电子特气行业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推动产业发展。在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我国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电子特气生产和供应体系,产能逐步释放,部分产品性能可比肩国际先进水平,达到了集成电路用电子气体的工艺要求。

但我国电子特气产业起步较晚,目前多数国内企业仍处于探索、布局阶段。据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统计,目前集成电路生产用的电子特气,我国仅能生产约20%的品种,所占国内市场份额仅为12%,近九成市场仍然被外资头部企业占据,进口依赖度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产化水平亟待提升

郑月明认为,我国电子特气产业受制于人,与产业高壁垒的特性有关,主要表现在产业技术壁垒较高、认证壁垒较高、市场壁垒较高等三方面。

基于电子特气产业的现状,郑月明提出,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他建议由国家有关部委牵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联合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开展电子特气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制定行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郑月明的第二个建议是加大电子特气创新研发支持力度,增强人才支撑。他提出,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技术门槛高的电子特气研发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以及支持高校设立相关学科专业,支持科研机构相关研发平台建设。

郑月明表示,三是要大力支持电子特气国产化和市场应用。为此,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共同建设协同创新体系,打破或减少市场壁垒。同时,要支持集成电路、平板显示企业优先使用国产电子特气产品,落实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鼓励保险机构探索设计相关产品责任险,降低产品认证风险。

最后,郑月明建议要进一步支持优质电子特气企业做大做强。在特气项目审批、融资、要素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支持优质企业上市,支持上市企业通过增发、可转换债券和配股等再融资方式做大做强,进行产业整合,提升国际竞争力。


标签:

经济 投资时报
×

登录您的账号

还没有账号? 注册
  • 忘记密码
  •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

登录您的账号

还没有账号? 注册
  • 发送验证码
  •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

注册您的账号

已有账号?
  • 发送验证码
×

忘记密码

输入与您的帐户关联的邮箱,我们将通过邮箱验证码来重置密码。
  • 发送验证码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