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 · 专注 · 垂直
内容 · 数据 · 平台

ICG19·MH圆满落幕!聚焦肠道与健康,推动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全面探索

长按扫码
查看详情

投资时报首页 > 公司 > 正文

ICG19·MH圆满落幕!聚焦肠道与健康,推动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全面探索

公司 2024-09-24 12:34:04 3643 分享: 字体大小:Aa-Aa+

2024年9月20日—21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和百万微生态联盟(MMHP)共同协办的“第十九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宏基因组与健康(ICG19·MH)暨MOHA联盟第二次会议”在哈尔滨市盛大召开。本次大会围绕大规模前瞻性人群研究进展,全面探究人体微生物与宿主互作新机制,以及基于微生物的疾病预测、治疗和干预新策略展开分享。致力于充分发挥高通量测序及相关分子检测技术在肠道疾病与健康诊疗学科建设及诊疗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推进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

此次会议来自海内外7个国家的近20位讲者共聚一堂,首场会议重点讨论了肠道菌群与疾病健康的关系;次日,则从肠癌筛查和临床治疗以及人群队列和公共卫生的大数据研究等方向展开交流讨论。现场与线上吸引超过40万人次的关注。本次会议通过讲者们的精彩分享及深度参与,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各界对于疾病预防与早期筛查重要性的共识。

“百万呵护,健康常驻”华常康®百万发布会

会议同期还举行了“百万呵护,健康常驻”华常康®百万发布会。华常康®粪便DNA甲基化检测技术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可及性、经济性、安全性、便捷性的特点,通过提高消化系统肿瘤筛查覆盖率,形成“筛诊保”闭环管理创新服务模式,将疾病防控关口前移,大幅度降低公共卫生支出,减少社会经济负担。    

据悉,2024年6月华大基因华常康®粪便DNA甲基化检测突破130万样本量。从2019年华大基因成立癌症早筛研发专项、到2020年发布早筛检测核心技术,完成肠癌早筛产品华常康®技术研发、再到粪便DNA甲基化联合检测试剂盒连续取得了国内外15项资质认证,直至如今突破130万例样本量,华常康®已然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发挥着科技造福的重要使命,为守护百万家庭的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聚焦微生物组临床应用,为相关疾病诊疗提供新思路

自2008年华大参与全球性科研计划“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MetaHIT)”以来,人体肠道菌群研究进入高通量测序的新时代。为了进一步推动微生物组学与健康领域的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华大于2023年11月23日正式宣布启动MOHA(Microbiome-Omics Health Axis Initiative)计划,旨在汇聚各方力量,依托华大DCSM平台和大科学工程创新科技范式,推动微生物组学与健康领域的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通过MOHA联盟第二次会议,也希望有更多机构与研究者加入“MOHA联盟”,共同推动微生态健康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MOHA联盟第二次会议

9月20日举办的MOHA联盟第二次会议,主要围绕“微生物组学前沿技术与应用探索”、“人体微生物组与慢性疾病”和“肠道微生态评估与营养干预的融合应用”三大主题展开。中国科学院杨焕明院士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长刘明教授先后致开幕辞。    

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Stanislav Dusko Ehrlich教授在主旨报告中,研究比较了健康人、GBA1基因突变携带者及帕金森患者之间的菌群变化与疾病风险的相关性。这些研究为理解肠道微生物组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王天歌研究员分享了“肠道微生物年龄对代谢衰老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调控作用”,详细阐述了与年龄和代谢相关的不同的肠道微生物特征,开发了一种新的肠道菌群健康衰老指标——肠道菌龄(Microbial Age, MA),为深入理解肠道菌群与人体衰老及代谢异质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全新视角。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马骁驰教授从人体肠道功能微生物组解析入手,阐述了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关键作用与分子机制,不仅拓展了科学家对人体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和疾病相关性的认知,而且为肠道菌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陈连民教授在分享中提到,“我们团队还发现肠道菌群基因组遗传变异对代谢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并且在不同地区人群间存在显著差异,为个体化医疗提供了研究基础。”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林旭教授以“基于新思维、新策略的精准营养健康研究”为题做了精彩的报告。她介绍了团队最新的科研进展—一种全新的代谢健康评估体系,通过多组学数据的多维模型精准定义个体健康图谱,为精准营养干预提供新依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张露博士、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左涛研究员、长春长光辰英生物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的李备博士、华大精准营养科技有限公司的钟一祎博士均围绕相关话题进行阐述。来自沙特阿拉伯国家医院的Tayeb博士,结合临床就宏基因组作为传染病诊断工具的应用进行了内容分享。

降低疾病发生率,大规模肠癌早期筛查是关键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肠癌早筛作为提升国民健康水平、预防重大疾病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有力保障。在9月21日的会议中,主要围绕“肠癌筛查新视野分享”、“大人群肠癌筛查实践经验分享”环节进行分享讨论。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柯云楠在致辞中提到今年哈尔滨市已经将“实施45至64周岁常住居民的消化系统肿瘤和‘四高’免费检测”列为了市人大确定的十大民生项目之一,他表示,通过筛查,将不断筑牢疾病预防控制屏障,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长刘明也在致辞中表示未来将不断提高和完善医院的诊疗水平,致力于辐射区域的居民健康,为惠民工程提供强力支持。期望通过本次大会先进研究经验分享和智慧的碰撞,为哈尔滨民生项目的全方面和高质量的执行提供经验借鉴,同时也为肠道宏基因组的大人群研究提供指导。

华大集团首席运营官路军在致辞中介绍,“1990年华大因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而成立,而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作为这一伟大征程的延续,见证了基因组学领域的每一次科学的飞跃。2008年,华大参与发起人体肠道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开启了人类“第二个”基因组的研究征程,而ICG19·MH则是这两个超级科学工程的延续。”

哈尔滨今年开始实行“哈尔滨市消化系统肿瘤和四高免费检测”项目,是超大人群肠道健康民生科研项目,路军表示,这不仅是一项具有全球领先意义的“从民生切入的大规模精准公共卫生项目”,更是一个集平台、科研、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将为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的精准医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该项目通过大人群、大数据、大科研的深度融合,推动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服务于当地的惠民工程,更助力黑龙江省生命科学新质生产力的布局。

“肠癌筛查新视野分享”环节

该环节由华大基因研发技术总监汪宇盈博士主持,期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卫健委副主任刘颖表示,在哈尔滨市,消化系统肿瘤位居各类肿瘤发病率前列,此次开展的哈尔滨市消化系统肿瘤和“四高”免费检测项目,每年计划完成80万名45-64周岁哈尔滨市民的免费筛查。希望通过该项目,未来建立哈尔滨市消化道肿瘤和慢病筛查的样本和数据库,为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提供参考。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吴小剑院长看来,早期肠癌进展到晚期肠癌通常只需要三年,因此重点应放在发现腺瘤和早期肠癌上。

来自新西兰的Amanda Dixon-McIver与来自泰国的Songphol Malakorn均表示,随着海内外交流的增加,特别是像哈尔滨这样的民生项目和筛查实践,可为海外恶性肿瘤的防控带来一些独特的经验参考。他们都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肠癌筛查的广泛应用能够为全球恶性肿瘤的防控带来更多进步,为更多人民带来健康福祉。

华大基因副总经理杨昀做了“跨越百万,精准防控:华大肠癌早筛的创新征程”主题分享。她着重强调了在当前健康中国行动计划的背景下,肠癌早期筛查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不断推进的创新发展路径。她指出,结直肠癌如果能在早期甚至癌前病变阶段通过高效筛查手段发现并及时干预,患者将获得巨大的生存益处。她进一步阐述,广泛开展的早筛项目不仅能够为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更是提升公众健康水平的关键一环。    

“大人群肠癌筛查实践经验分享”环节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田艳涛教授主持的“大人群肠癌筛查实践经验分享”环节,普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石峰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孙心海教授、武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张姮主任与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肖斌教授围绕各自地区肠癌等大人群筛查项目的实践经验展开了分享与交流。

随后,华大集团CEO、执行董事尹烨在“人类肠道健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主旨演讲中,分享了肠道菌群的深远影响。他指出,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的“隐形器官”,数量远超人体细胞,形成共生生态系统。肠道菌群不仅影响营养吸收、免疫系统,还通过“肠-脑轴”调节大脑功能。在医疗上,特定菌群能优化治疗效果,尤其在免疫治疗中展现潜力。相信随着测序技术发展,对肠道菌群的认知将更全面,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将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可能。

“肠癌临床治疗的新进展与多学科综合治疗策略”环节

该主题环节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李国东教授担任主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贵玉教授根据真实病例,以“早诊早治,规范先行”为主题进行切入,对《2024年结直肠癌CACA指南更新》进行解读。

来自独联体的Tsukanov Alexei教授与来自法国的Robert Benamouzig教授均提醒癌症早诊早治的重要性,并分别介绍了各自国家癌症的防治情况与未来的计划。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韩凯主任分享了在丁培荣主任的带领下,团队专注于MSI-H结直肠癌的全程管理,包括改进筛查策略、研发免疫治疗的新模式,希望未来能够与更多人员在该些领域进行交流和合作。

“医疗大数据与AI应用论坛”环节

该主题环节由华大智惠医学研究院吴逵研究员担任主持,在北京协和医院陈宏达教授的分享中,他表示,筛查的参与率和依从性是最重要的指标,它们对筛查效果起关键作用,此外,肠道菌群也是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值得进一步探索。

哈尔滨医科大学田懋一教授分享了计划建立一个针对寒冷地区主要中老年人的慢性病队列,希望通过本地数据来寻找针对本地或整个地区相关疾病的干预策略。为未来黑龙江地区特别是哈尔滨地区的慢性病防控发挥一定作用。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孙点剑一教授分享了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的框架下,利用大规模的人群队列数据,结合多学科方法,系统分析了遗传、环境、生化指标等多因素与脑卒中风险的关联,为脑卒中的精准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浙江大学吴息凤教授在分享“数智赋能健康科学新征程”时提到,“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八位一体的数字健康体系,以支持疾病防控和健康管理,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在会议的尾声,华大基因副总经理朱师达研究员做总结发言时提到,经过两天密集而富有成效的讨论,可以清晰地看到真实世界中大科学在政府主导的民生项目中所蕴含的无限潜力和广阔前景。华大基因始终坚持普惠的民生造福项目模式,致力于为大规模人群的真实世界研究开辟一条可行的路径。例如,基于粪便样本进行的肠癌筛查项目,便是这一理念下的一项具体实践。他进一步表示,期望未来能够与临床专家们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共同推动中国大人群研究向更全面、更深入的层次迈进,实现千万级乃至更大规模人群的研究,为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医学科学进步贡献更大力量。

“第十九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宏基因组与健康(ICG19·MH)暨MOHA联盟第二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更标志着我国在基因组学、微生物研究及癌症早筛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华常康®粪便DNA甲基化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彰显了科技创新在提升公共卫生水平、促进人民健康方面的巨大潜力。相信未来随着更多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我国精准医学与公共卫生事业将迎来新的跨越,为基因科技造福人类贡献中国力量。

标签:

公司 经济
×

登录您的账号

还没有账号? 注册
  • 忘记密码
  •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

登录您的账号

还没有账号? 注册
  • 发送验证码
  •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

注册您的账号

已有账号?
  • 发送验证码
×

忘记密码

输入与您的帐户关联的邮箱,我们将通过邮箱验证码来重置密码。
  • 发送验证码
微信

微博